Catégories
生活神學小品 (Chinese) News and politics Theology transforming culture

從 Michael Novak’s Business as a Calling 《美德的經濟學》 開始談一個美德的經濟學(邱慕天)

前言 :文長,超連結又多,請做好心理準備。

 

 

Michael Novak 在 1996 年出版的Business as a Calling: Work and the Examined Life從外觀看起來原是本不起眼的小書。但中譯《美德的經濟學》近期由校園書房在台包裝上市,光是封面就叫人賞心悅目。

  

這本書的出版開始讓我有一些動機串起自己零零星星對職場神學(Marketplace Theology)的反思。我有機會讀了許多篇文章,其中一篇是 Professing Catholic social thought in business and business schools. By: Gasper, Louis C., Review of Business, 00346454, Fall97, Vol. 19, Issue 1。摘要內容已張貼在 [文摘] Professing Catholic social thought in business and business schools

首先說,個人既不完全同意 Gasper在 Professing Catholic social thought in business and business schools 的背後立場,對 Novak 的職場神學我也抱持著懷疑和批判。但目前仍要我從這兩位天主教社會思想家對經濟的關懷逐項談起。

Professing Catholic social thought這篇文章中,作者 Gasper 提到一些梵諦岡主教們在伸張公義的過程中,向美國的天主教平信徒實業家施壓,要求企業給員工薪​資保障(畢竟天主教信徒佔美國總人口五分之一強),為此主教們甚至不惜捲起袖口和工會一起走上街頭抗爭。但 Gasper 認為這種把天主教社會主義搬到美國土壤的做法並無濟於事。他從 Krugman-Keynes 經濟學模式已經驗證的理論說明,提高基本工人工資保障會連帶拉高人事成本,而人事​成本的提升只會逼得雇主以裁員或遷廠的模式來維持企業競爭力,結果是導致更多的失業和貧窮。畢竟市場是由供需結構建立起來的,強迫企業必須為那些產值有限的雇員付出「超額」的薪水(企業的其他開銷和薪水的層遞原則必須被算在內),只是破壞市場規則。這是整個資本主義邏輯的問題​,市場規則牢不可破。

作者更進一步提出,像工會或是M型社會左端這群中低薪階級(窮忙族、落魄中產階級、學生階級)的哀怨,其實根本和推動公平社會的關係不大。他們只不過是另一個想要自我保護和追求自身好處的利益團體,之所以不停想要提升受薪族的薪資保障,是因為他們跟那些怎麼打爛行情的低薪都肯拿的底層和失業勞工根本上是利益衝突的。窮忙族、受薪族和全職上班族最害怕的其實來自真正底層工人的「削價競爭」。要解釋這個情形,只要想想臺灣一旦「全面接受中國大陸學歷」、或一旦香港對「內地移工居港權」的限制全面解禁,會發生什麼事就知道了(估計臺灣民主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全國罷工運動馬上就會發生)。

Gasper只差沒有說出他的潛台詞:勞工剩餘價值被剝削,是資本主義的必要之​惡。Gasper 認為發自羅馬教廷的「天主教社會教導」似乎沒有搞懂「美國資主主義市場」賴以維生的經濟學原理,而這是 Karl Marx 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就看到的:資本主義是一​台全球機器。它靠的是通貨膨脹和貨幣機制,用催動人的慾​望的方式來達到貨暢其流、加速科技進展、資源開發,以及​種種的現代化工程。

紀錄片導演Peter Joseph 的Zeitgeist 系列第三集Moving Forward 將上述原理解釋的非常清楚生動:

Youtube上這是一部兩小時41分的長片,第一部用環境人類學和心理學的分析來帶動我們對個體能動性的重新認識,十分精彩。然而在更關鍵的是在第二部份和第三部的後馬克斯(Post-Marixst)左派論述。他先從「大富翁」遊戲的類比來解釋資本主義運作的原理,亦即,人類的貨幣系統的基礎是從「印鈔、鑄幣」這個辦家家酒一般的虛擬遊戲開始,「帶有象徵權力的貨幣」展開了人類社會「交易行為」多樣化的可能性。我們不再只是以物易物,而是可以透過儲蓄(將資本留待日後享用)、投資等方式創造財富。這些貨幣很基本地,從生產工具的擁有者(雇主、地主),流到員工手上,又從員工和資產階級共同構成的消費者結構中,回流到生產工具的擁有者身上。

然而問題在於,隨著人類的資源被開發、貨品不斷被生產,鈔票必須不斷地印。(例如,我們不可能說,全世界就只使用六百萬張千元大鈔,或任何永久固定數量的鈔票額。)而鈔票持續印刷流通市面的結果,就是貨幣的面值被稀釋-別忘了,這些鈔票從一開始就是無中生有來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企業要加薪,因為物品也會漲價,同時經濟要看成長率,整個資本主義系統就像一個大轉輪,不停地被新印鈔票、新上市消費產品所添加燃油、運轉不息。

  • 對了,這片 1:04:50 處可以看到 SHE。
  • 而 1:26:30 的地方,有一幅有趣的畫面,是窮人和富人的對比。

至此為止,我發現校園最近把 Michael Novak 的書「美德的經濟學」翻出來,這在整個背後的​出版邏輯上,有一個很大的斷裂。這塊經濟學中「不美德」的部分,Novak在書中完全沒有正視。

【有關Michael Novak  與他右傾的神學經濟學

Michael Novak 是美國著名的天主教哲學家、評論記者、小說家、外交家,曾任美國駐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大使,是雷根總統的重要幕僚、天主教第二次梵諦岡大會(Second Vatican Council)的特別通訊記者。在他超過25本的著作中,他以有關政治、經濟、外交、當代文化現象的建構神學見長。Novak 為人所熟知的著作包括 The Spirit of Democratic Capitalism(1982)Free Persons and the Common Good (1988), Toward a theology of the corporation  (1990), The Cathol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93) ISBN 0-02-923235-X, 以及當前這本Business as a Calling: Work and the Examined Life (1996)。其中The Cathol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這本書為他贏得了1994年的 Templeton Prize for Progress in Religion,而從書名看來,Novak企圖回應的正是當年 Max Weber 的巨著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5)。

Novak 的確是為資本主義本身提供了另一種辯護,說它就是上帝得​榮耀的場域。在《美德的經濟學》(Business as a Calling: Work and the Examined Life )的一開頭,Novak 引用美國一項1990年的調查,指出除了神職人員和軍人之外,商界人士是社會高端份子中最愛上教會的( »more people in business attended church every week than any other elite »)。換句話說,商人是最具有宗教情懷的。

他反對將商界和職場看作一種骯髒的東西,除​了鼓吹物質主義和貪婪慾望之外一無是處。他的辯護方式基本上可以分為「應然」和「實然」兩條思路。首先,他認為資本主義的商業行為本身反應了上帝榮耀的美德:合作、勇氣、誠實、勤奮、創新、篤行、務實等等(cooperation, courage, honesty, industry, innovation, practicality, and realism)。不論你是你是大學企管科學的學生對創業與經營管理懷抱理想熱情,或是商場打滾的老鳥已經打磨出了生存之道,都應該某種程度上能認同這些點才是。這些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根本,我們靠實踐這些美德維繫共同體的生存,而職場或企業就是一個微型社會。

Novak 的這個邏輯,幾乎和Max Weber 在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5) 中所說的如出一轍。但是如果慢下來想想,當我們從職場的「應然」面進入到「實然」面時,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冷血商場和你我那些市儈的老闆與客戶面孔馬上就浮現出來了。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Novak和 Weber 這兩人所說的這麼美好!對此,Novak 是認知的,在實然面的分析中,他說,這些美德之所以現下都被「鬼隱」了,是因​為大部份的企業主管都沒有在用「呼召」(calling)的範疇思考他們所​做的事。如同神職人員和牧者,​事實上「呼召」對(基督徒)企業家和職場工作者也同樣重​要。天主教徒(或基督新教徒)領受了進入職場的呼召,是為了

  1. 建立有意義的社交關係,
  2. 帶領人脫離貧窮(提供工作機會)、
  3. 讓企業成為民​主自由開放社會的社會參與基礎單位、
  4. 培育良善富裕的個別公民(這點是Novak 在 Weber 以外的特別見解)
  5. 維繫社會良善和鍛鍊個體的品格與德行​:就這點而言, 提出他的商界三達德(如同古希臘崇尚的智、仁、勇)來作為每一位個別職場平信徒追求的目標:創​造力、團隊組織能力,與務實精神。

如「喬家大院」一般重商主義思想濃厚的 Novak甚至特地列舉卡內基( Andrew Carnegie)作為這樣一個「入世聖徒」的模範(卡內基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事,包括他在死時將個人財產全部捐出。(但眾所周知卡內基盛年的時後堅決反宗教,持守進化論。晚年的時後則轉向類似 Hegel的絕對精神或是Bergson的生機動力論這類宇宙宗教觀。)

【來自後馬克斯世界觀的政經批判】

很可惜的是,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詞完全不足以說服Marx和社會主義者。就如Zeitgeist 的 Moving Forward 紀錄片前面所說的,這個資本主義這個全球貨幣遊戲的危機重重。原因如下:

  • 符號消費:由於現金回流的最後一環是「消費」,它不能光只是生產,更必須刺激消費和販售。我們的電腦、手機、印表機、電視、相機、汽車、衣服、鞋子、皮包,所有本來應該是功能性的產品,全部都被包裝成象徵時尚和品味的美學經濟貨物。在消費文化裡,商家不只供給貨品,而且還製造貨品的「價值」  ,進而塑造消費者的物品意識形態、人生意識形態,致使消費行為不純然出於清楚的自主意識,而是在商人所構造的意識形態網絡裡 的一種非自主性行為。「符號消費」取代了為生存需要和進步所做的消費,成為資本運轉的主要推進器。在這個意義下消費的我們是需求不會被滿足的:衣櫥裡的衣服永遠少一件、鞋子永遠少一雙、車子房大還要更大更好。  如同陳雷在「歡喜就好中唱到」, 人們總是   歸工(整天)嫌車無(不)夠叭(拉風) 嫌厝(屋)無(不)夠大 嫌菜煮了無好吃 嫌某(妻)尚歹看(太醜)  駛(開)到好車驚(擔心)人偷 大厝(屋)歹拼掃(難打掃) 吃甲尚好(吃太好)驚血壓高 美某(妻)會兌(跟)人走
  • 預先排程的汰換:對科技產品而言,所謂的「預先排程的汰換」(« programmed obsolescence »)的 邏輯更是窮凶極惡,本來iPhone, iPad, Nikon D3, Canon 5D, Asus eeePC、Rolex手錶 等這些含有貴重和精密金屬的高科技產品,可以輕易地設計成規格統一的元件(如相機鏡頭的卡口),或能夠將部件輕易更新或汰換的永續設計。然而他們卻為了每年刺激和銷售,製造了非常多不相容的規格和難以更新的設計。科技工業的「規格戰」和「專利戰」是最能反應人類自私、貪婪、消耗資源、彼此分裂且自取滅亡的現代戰爭,在美國,更新印表機的原廠墨水夾甚至可以比購買全新印表機更昂貴,甚至碳粉夾這個本來只需要補充碳粉就可以持續重複使用的東西,也被設計成一次性的消耗品。由此,大量部件還可用的科技產品,如手機、印表機、電腦螢幕、相機,或只是因為局部功能需要汰換、或在兩三年間就被視為「過時」,就被消費者丟棄-它們甚至在二手市場一文不值,製造一大堆的科技垃圾。
  • 利息的概念:通貨膨脹鼓勵投資和消費,不鼓勵囤積和儲蓄,因此「利息」這個概念被發明了。我們必須給予那些能暫時忍著慾望延緩消費的行為金錢的報賞,特別是為錢愈擺來愈不值錢的情況下做出相應的彌補。同時,也必須避免「借錢」消費或投資成為一種「無償」的行為,借錢的人必須付出更高的利息。但是別忘了「利息」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東西,和貨幣一樣-它本身不會繁殖,如我們去人工繁殖它的~也就是透過繼續印鈔。而印鈔既然也是無中生有,這就繼續加劇了通貨膨脹的現象。同時,國際間使用不同的貨幣再加上通膨,導致操作貨幣系統和虛擬金融商品本身就有利可圖(例如:把台幣兌成美金在兌回台幣你會損失一筆錢。把向銀行借來的錢存進銀行生利息,你也會損失一筆錢。金融商品操作者賺走了這些錢。)。至此,金融商品和金錢遊戲已經離真正的勞動和生產行為愈來愈遠,自己成為一個系統。技術勞工階層除了不斷遭受「異化」(alienation),更是難以在這個經濟體系中翻身。

當​代的後馬克斯大師Žižek 先是在題為 First As Tragedy, Then As Farce 的演講中指出,我們應該停止鼓勵資本家用他們的善行來幫助窮人,因為這只會幫助延續資本主義這個本身就在「製造窮人」的邪惡體系。在他的粉絲女導演Astra Taylor 幫他拍的 2008 紀錄片 Examined Life 的片段「愛.垃圾」中,Žižek 更親身走入垃圾掩埋場,見證我們每一個人在資本體系中的虛偽:我們背叛了那些由我們所生產、屬於我們的垃圾

*加拿大社會學家與紀錄片導演Astra Taylor 繼前一部 闖出知名度的Zeitgeist 紀錄片Zizek! (2005)後,在35 厘米紀錄片 Examined Life(2008),這部片中更一口氣請到 Cornel West, Avital Ronell, Peter Singer, Kwame Anthony Appiah, Martha Nussbaum, Michael Hardt, Slavoj Žižek, 和 Judith Butler 等八位當代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公眾哲學家,交錯擔綱十分鐘,分別走上街頭帶領人們檢視生活和文化現象。

【Examined Life: Nozick vs. Rawls; Locke vs. Rousseau; Keynes vs. Hayek; Novak vs. Žižek】

有趣的是,《美德的經濟學》原英文書名中的副標​題「 Examined Life」這個字眼,原是活躍於上世紀 70, 80 年代,已故的哈佛政治哲學家 Robert Nozick (1938-2002) 的生活哲學反思論叢的書名: The Examined Life(1989)。

* Examine Life 探討的主題包含: Dying (生死)、Parents and Children(親子)、Creating(創造)、The Nature of God, the Nature of Faith(信仰與上帝的本質)、The Holiness of 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的神聖不可侵犯性)、Sexuality(性)、Love’s Bond(感情羈絆)、Emotions(情緒)、Happiness(快樂)、Focus(專注)、Being More Real(活得真實)、Selflessness(無私)、Stances(立場)、Value and Meaning(價值與意義)、Importance and Weight(重要與重量)、The Matrix of Reality(現實之母體)、Darkness and Light(光暗)、Theological Explanations(神學解釋)、The Holocaust(大屠殺)、Enlightenment(啟蒙)、 Giving Everything Its Due (格物與開敞)、What Is Wisdom And Why Do Philosophers Love It So? (愛智與哲學)、The Ideal and the Actual(理想與實際)、The Zigzag of politics(曲線政治)、Philosophy’s Life(哲學的人生)。}

Robert Nozick 最為人所熟知也最具爭議的著作是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1974),這本書在John Rawls 的「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 , 1971)後緊接著出版, 承襲John Locke (1632-1704)的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Nozick 這本書對Rawls 的公民契約政治哲學提出批判。提出「社會契約」的正是當年在關鍵的人性問題(state of nature)上反對 Locke 的Rousseau(1712-1778) 。

於是無獨有偶地,他們之間的爭論,又像是 Keynes /Krugman 和 Hayek 一樣 ,前面一組人(Rousseau and Rawls , Keynes and Krugman)認為社會的正義或繁榮在於政府基於基於共善的原則實施一些制度性的限制、補助或干預,而後面這組人(Locke & Nozick, Hayek)是則認為「徹底的小政府或無政府主義」、「最大化釋放人民自由意志」,才能讓優勝劣敗的市場規則展現人類生存的智慧、勇氣等美德,並為永續穩定的人類社會打下基礎

因此,當 Novak 和 Žižek 分別採用「Examined Life」作為他們各自進行經濟反思的題旨時,他們延續的是一個相當古典而基礎的政治哲學戰線。

對 Novak 而言,檢視生活周遭意味著我們在現行的制度和生活中找到上帝的美德和上帝給人的呼召Žižek 卻認為檢視生活周遭意味著幻滅。正因為資本主義國家從來沒有免除過貧富不均的問題(雖然我們可​以說共產主義的均貧是更慘的事情),而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擴張又導致資源掠奪,和全球性的貧富不均,現在半個非洲​都已經成了中國製產品的能源供應國,印度人的家園被用來​傾倒從來都懶得做回收的美國人生產的垃圾和一船船工業廢​料。資本家只是用右手做的善事來掩蓋左手的做的惡事。只要全球GDP競爭導向的消費​經濟一日不死,就一日不會在地上看到一個完全合神心意的​企業或政府。

The grave of Karl Marx in London.
Karl Marx 之墓

-請徹底放棄美化和妄想挽救這個該死的社會體系。

***

自然地,活在資本主義世界的中產基督徒們都傾向相信世界亦或職場還是可以很美好的。我們寧願相信,制度本身很正確、甚至是中性的;有問題的是人。

著名的基督徒寫手王乾任最近一篇談論職場神學問題的文章基督徒在職場,是上帝的磐石還是絆腳石?寫道

最近好幾家商業雜誌,都報導了台灣勞動環境惡化的消息,像是洛桑學院的國際競爭力評比之所以能夠大幅提高,是因為嚴重壓低台灣勞工的薪資水準;台灣的非法責 任制超過80%(以責任制要求員工免費加班);電子大廠的基層作業員、連鎖大型量販通路的雇員拿不到加班費(血汗工廠);非典型就業的聘用狀況越來越惡化 (月薪不足兩萬的有百萬人,不足三萬的有兩百萬人)。

雖然台灣的基督徒人口約6%,但不能否認的是,不乏資本家、企業主與高階專業經理人 (單看台北市大安區基督徒人口高達,而大安區是全台灣社經水準最高的一個行政區),雖然我很不願意這麼說,但從台灣日趨嚴苛的勞動環境,以及基督徒的高社 經地位背景來看,並不是所有身為基督徒的企業主或公司主管階層,都會遵照聖經中的原則來領導公司,來設計勞動職場環境… (read more)

就前半段來說,他點出了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市場經濟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

受雇的經理人或許會辯說,我上頭還有大股東,我這個產業生態就是如此;大老闆也許會辯說,不靠壓低勞工薪資水準來降低成本的話,企業沒有競爭力,如果企業倒閉,受害的人反而更多。的確,若光從職場現實環境來看,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全球化時代,不剝削勞工好像真的沒辦法讓企業生存下去

但他竟然接著就話鋒一轉,轉問道:

然而,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神,相信我們所信的神是創始成終的神,是教萬事互相效力的神,為什麼不敢相信上帝,將聖經中的倫理學教導應用到職場工作環境中?

他接著引用了申命記和馬太福音,敦促教會的牧長「在必要的時候挺身而出聯名發表符合基督信仰的勞動倫理宣言,勸勉職場上的基督徒領袖遵守」。這個令人跌破眼鏡的落漆轉折,彷彿作者剎時間心智又調換成了一個對社會現實複雜沒有絲毫概念和掛慮的天真基督徒。

然而這正是當前缺少「建構神學」(constructive theology)的華人教會通病。

這就回到我撰述本篇文章的出發點。我嘗試解決咱們缺少普世神學資源連結的問題。如先前引述[文摘] Professing Catholic social thought in business and business schools 一文時個人提到,天主教已經光論 Catholic Social Teachings 就已經行之有半世紀。如果我們發現天主教早就已經發表過諸多「符合基督信仰的勞動倫理宣言」,「勸勉職場上的基督徒領袖遵守」了。我們的基督徒知識份子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站在教會歷史巨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

對比之下,我們可以歸結當前華人基督徒社群和社會上具有道德正義感的泛知識份子遭遇的是三方面的現實困境:

  1. 我們的職場神學還不成熟:若時至今日,職場神學的牧養若還只有搬動「聖經經文倫理要求的令箭」和讓牧長「連署宣言」,而目的只是希望資方能放棄追求最大利潤,給勞工加薪,那麼這也未免見證了我們的神學確實貧乏。Novak 的職場神學想要回覆「生意人的呼召」、「基督徒企業家使命」的做法是可敬的。可是他並沒有把這一切放在基督教救恩論、教會論、創造神學這些框架下處理。尤其當前後馬克斯主義批判已經不容「想在普世範疇推動商場倫理」的​基督徒或神學家樂觀
  2. 基督徒商界靈命需要持續被牧養及提升。
  3. 欠約實踐的智慧,有靈命的基督徒商界領袖不曉得怎麼將信仰的熱忱轉化為榮神益人的企業實踐:我相信一些基督徒領袖絕對不是「不敢相信上帝」或是「不想將聖經中的倫理學教導應用到職場工作環境中」,畢竟這些老闆通常也用很多錢做慈善(​幫助那些連受薪族都不如的人),也願意一部份成本要來處理​能源和環境議題(這也是基督徒企業家要做的事)。

校園書房出版社的幾篇文宣和 zen 的文章凸顯了現下天主教社會教導福音​派神學之間的鴻溝需要被填補。這個現象需要解釋。

首先,「將俗世中的行業也視為上帝神聖的呼召」這一部份的思想原來都是John Calvin和後來的清教徒的創見。
天主教原來很反對他們這麼做;一直以來對天主教來說,「呼召」(calling)唯一可以用在神職呼召以外的地方就是指婚姻而言(見 教宗Leo Xlll在 1891年發的諭令Rerum Novarum)和教宗 John XXIII 1959 年的Princeps Pastorum)。是到了 1960 年代梵二年間,天主教本身預備向世界開放時,才有了這些較為「民主」的看法(特別是John XXIII在 1961年的諭令Mater et Magistra見The Evolution of Business as a Christian Calling, 2004)。1979年的時候,天主教思想家George Gilder寫了Wealth and Poverty,那時早就把 Novak 在《美德的經濟學》 要說的都已經說完了(惟該書專注在倫理學學術語言的辯證,只有在學界內產生影響力)。

到了 1981年,教宗 John Paul II又發了諭令 On Human Work,這裡已經很成熟地從(鍛鍊心性,實踐自我的呼召)、(生產與上帝管家義務)、或主/客兩條整全路線來看待職場與勞動的意義了:

  1. A subjective dimension in which humans perfect themselves through industrious work, providing an internai ethical motivation for work far different from the « acquisitive » habits surrounding work as Weber analyzes it in today’s work ethic.
  2. A social dimension in which the worker and the business as community contribute to the common good.

這些主題到了他1991年再發的Centessimus Annus 更為明晰。共善(Common Good)、互補(Subsidiarity )、共融(Solidarity)三條線路被拉出來,並非持續發揚和謹守到目前。

校園推出《美德的經濟學》翻出來是​出版邏輯上的斷裂。這是因為這本書的概念,背後蘊含的是天主教的社會教導(Catholic Social Teaching)。不論是對於大都從福音神學出發的其他校園書系,或甚至是放眼整個近期基督教界我們所擁有的出版品,編輯根本沒有辦法運作這本書和其他中文作品思想中的連動關係,說出為什麼今天臺灣的基督教會需要接受來自天主教社會教導的東西?

《美德的經濟學》變成一隻孤軍。而校園書房在推廣它時要不就是落入世俗化的陷阱、神學混亂、福音和救恩的特殊性不見蹤影見一),要不就是空有名人背書,卻無法就實質內容將它和基督教神學倫理的信息相接和,也無視來自新教正統批判天主教社會教導的聲音。如果「基督徒的美德」、「聖靈的果子」在俗世中賣魚、經商就能結出、甚至還成為信徒師法的對象(按照編輯阿祥說法),那大家週週返教會認罪、聽道、還十一奉獻,豈不是忙心酸的?

我希望嘗試用基督教的角度,來看待天主教社會教導中所列出的三個原則,並做出神學性的回應。畢竟它是來自天主教大公教會認可的喻令,論權威性、信仰正統性、平衡度都比Novak的一家之言好上太多。雖然以個人目前的時間和思考進度,我做的文字分析可能相當有限,但在華文的基督教神學界,我們對這一塊所做的努力接近空白。

【天主教社會教導中所列出的三個原則】

I.

共善的原則,正是《美德的經濟學》真正的問題, 也是個人前面所說很容易被後馬克思主義者咬死的地方。按照John XXIII在 1961年的諭令Mater et Magistra中的說法, Common good

« embraces the sum total of those conditions of social living, whereby men are enabled more fully and more readily to achieve their own perfection » [8:94].

« considered to be a human perfection or fulfillment achievable by a community, such that the community’s members all share it, both as a community, and singly, in their persons » [1 :41].

這是一個新教不敢推的概念,因為它講人性的完美和至善可以在一個基督徒和非信徒共同組成的社會群體中達成。哪怕這個共同體可以不必是基督透過祂十架寶血所建立的盟約群體。

這個概念,保守派一推很容易就變成基督教改造派(Christian Reconstructionism)那樣的右翼政治,自由派一推就成了世俗化的社會福音。天主教推起來則同樣容易失去聖經福音精神中垂直神人關係,落入基督王國(Christendom)的困局。

簡單說,天主教所謂的共善、Novak口中所謂「美德的經濟學」,絕非是一個可以脫離救恩和十字架妥善來談的東西;因為只有從那捨己無條件的愛的耶穌,白白給予我們救恩的上帝、並那教我們明白什麼是愛與付出的聖靈身上,我們才能學會,並且真正實踐「美德的經濟學」,反應上帝榮耀的「合作、勇氣、誠實、勤奮、創新、篤行、務實」種種美德。它並不像 Novak 所說的是「來自資本主義的商業行為本身」,而是一群明白上帝特殊救恩和普世主權的清教徒才能擁抱和堅守的社會實踐理想。後馬克思主義者所批判的所有問題,透過法律和世俗的泛道德勸說都是無法解決的。因為道德不會審判沒有良知的人,而法律必然有漏洞,這漏洞就是人拿來鑽的。所有的美德建造工程,就在此被摧毀。

講 Marx 和 Zizek,是帶我們回到「教會本身作為救恩盟約群體」​這個理解下所應有的謙卑。尤其職場神學是教會論的開展,​不是跟教會論競爭的東西。(福音派的職場神學和天主教社​會教導都在這點有所疏漏。)所謂的「共善」,不是不存在,但將共善寄望一個被道德、法律、利己社會契約軟弱三角所支撐的社會中,我們只會失望而回。只有在上帝的教會中,我們才能永不放棄地持續建造真正的資本主義經濟所需要的美德。

II.

如果說「共善原則」是天主教職場神學偏離正統基督信仰救恩論和成聖觀的地方,互補的原則(Subsidiarity)就是天主教社會教導中最寶貴的洞見。新教大多人對這都沒概念。用一句話來說,互補的理念是 :只要能夠被更小的人際單位妥善執行的社會功能,就不應該讓更大型或高層的機構越俎代庖( »it is an injustice to transfer to the larger and higher collectivity functions which can be performed and provided for by lesser and subordinate bodies »)。一個最明顯違反互補原則的例子就是共產主義拆散人民家庭的「人民公社」結構。

這個倫理原則背後是根據很深的神學思考:由於上帝創造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只有在有意義的關係中才能確認自我的身份和價值。所有的人際合作單位,只要能個體有直接的涉及和參與,都存在著這樣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然而如果一個本來能被較小型所執行的功能(例如如人民直選總統),被高層機構代為執行了(例如由高層機構「議會」代替你選總統),異化就產生了:總統跟公民個人之間的直接人際意義被剝離了。

這就是Hobbes 口中的巨靈獸/利維坦(Leviathan),牠被我們的慾念催生,入侵且控制了日常生活,替我們決定和執行一些本來是由我們直接來做的事。當年的以色列人有支派、族長、家長,然而他們卻為了擁有同外邦人作戰更強能力,撇棄了他們的軍神耶和華,召喚Hobbes 口中的巨靈獸/利維坦(Leviathan)。上帝透過先知撒母耳告誡他們,召喚巨靈獸的代價不僅是以色列人與神關係的異化,以及人與人關係的異化。

撒母耳記上八章 7-18

7 耶和華對撒母耳說: »眾民對你所說的一切,你只管聽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而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 8 自從我把他們從埃及領上來的那天起,直到現在,他們怎樣離開我,事奉別的神,他們對我所行的一切,也照樣對你行。 9 現在你只管聽從他們的話,但必須鄭重警告他們,告訴他們那要統治他們的王要怎樣治理他們。 » 10 於是,撒母耳把耶和華所講的一切話都告訴那些向他要求一個王的民眾, 11 說: »那要統治你們的王將這樣治理你們:他必徵用你們的兒子,派他們作他的戰車兵、騎兵、在車前奔走的前鋒, 12 又派他們作千夫長、五十夫長,替他耕田、收他的莊稼、替他製造作戰的武器和戰車上的裝備。 13 他必徵用你們的女兒作配香膏的、燒飯的和烤餅的。 14 他必奪去你們最好的田地、葡萄園和橄欖園,賜給自己的臣僕。 15 你們撒種所得的和葡萄園所出的,他都徵收十分之一,賜給他的太監和臣僕。 16 他又必徵收你們的僕婢、最精壯的青年和驢,替他工作。 17 你們的羊群,他要徵收十分之一;連你們自己也作他的奴僕。 18 到時,你們必因你們為自己揀選的王而哀求,那時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 »

我們今日的資本社會中,這樣的情況還在發生。許多官僚和政府部門取代了本來是人與人日常關係建造的場合。我們原本可以在生活中與他人在相互交流實踐的「人性」被巨靈獸吞吃、被閹割,而你我每一個人可能都是幫凶。

III.

至於共融的原則,不同於共善(天主教方向錯,新教方向對)和互補(天主教方向對、新教方向錯),是一個雙方都強調的普世價值:關懷弱勢、尊重差異,在社會實踐中重建人性尊嚴與人的上帝形象、愛人如己。

Pope John Paul II 在 Solicitudo Rei Socialis 的諭令中提到:

  • Solidarity… is not a feeling of vague compassion or shallow distress at the misfortunes of so many people, both near and far.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firm and persevering determination to commit oneself to the common good; that is to say, to the good of all and of each individual, because we are all really responsible for all.(#39)
  • Solidarity is a Christian virtue. It seeks to go beyond itself to total gratuity, 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 It leads to a new vision of the unity of humankind, a reflection of God’s triune intimate life;(#40)
  • Solidarity helps us to see the ‘other’-whether a person, people or nation-not just as some kind of instrument, with a work capacity and physical strength to be exploited at low cost and then discarded when no longer useful, but as our ‘neighbor,’ a ‘helper’ to be made a sharer on a par with ourselves in the banquet of life to which all are equally invited by God.(#39)
  • Interdependence must be transformed into solidarity, ground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 goods of creation are meant for all. Avoiding every type of imperialism, the stronger nations must feel responsible for the other nations, based on the equality of all peoples and with respect for the differences.(#39)

這些往往在資本主義溫床中的新教的教會是知而不行。咱們重視聖經和教理的福音派新教徒,心態很像自以為教義和救恩論最正確的祭司和文士,然則實情是讓那些「梵二後修正主義的墮落天主教徒」,在世界各地默默做起了好撒瑪利亞人

當然,我們基督徒不必向後馬克思主義者這麼有野心地企盼​人間的烏托邦,跟天主教談普世合一(Ecumenicalism)也為時尚早。可是既然咱主耶穌的要求一點都不比這個少,那些把「職場神學」唸唸有詞的華人基督徒,又如何能只是嘴上說說?我們必須承認咱們華人的新教社會倫理教導已經落後這個時代以及天主教、甚至全球社會很多很多了

三分鐘熱度的泡麵思考對在社會上處於少數群體的我們是要不得的。學習臺灣政客的口號政治來「做光做鹽」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那些因為感受到勞動環境的惡化而來談職場神學的基督徒,不要只是執著於自己怎麼樣每個月可以多搞著新台幣三、五千元月薪。我們需要各位成為熟讀教宗諭令的社會神學家、能反思 Keynes-Hayek 和 Rawls-Nozick 思想的經濟學家。能買一本 On Moral Business: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sources for Ethics in Economic Life 並回家在案前啃讀,並對其中所摘錄的三千年古今中外經典有涉獵、有想法的基督徒知識份子。

天主教社會實踐很多問題都值得我們借鏡,例如

  • 對當代經濟模式中「資本的多元型態」(土地、勞動力、儲蓄力、信用、股票、保單、不動產),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信仰資源和把握逐項進行深度的神學倫理反思
  • 神學的政治(theological politics)與世俗道德(secular morality)之間的樣貌都是我們在當代社會中持續摸索的,簡單舉例,我們的神學是否能預備一個基督徒總裁向一群利益至上的股東進行遊說的所需辭令和企業實踐智慧
  • 我們是否懂得如何把教會「盟約神學」框架下我們習以為常的「權利義務的語言」轉譯為「互惠契約社會」下供需利害的語言,能瞭解資本和勤勞、開源節流的智慧與耐心等美德之間的關係?

談美德的經濟學,舉凡國際人道救助、社工、農經、營養學、科技研發、財稅工程、保險精算,都是需要學有專精、 理論、實務、神學思考兼具的資深成熟基督徒,才能引領我們真正突破。但像於我們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一些改變生活的行動已經可以開始:

  • 照顧窮人和有需要的肢體:早期的教會是一個藉基督的愛心而凡物公用的社​會主義群體。今日的教會沒道理做不到。從社群面而言:我個人其實對基督徒必須要去社會上的保險公司投保這件事非常有意見。我認為「基督教會」應該成為最好的保險。誰有需要,眾人立刻幫補!而不是為了害怕自己或家人生病無法償還醫藥費保醫療險、害怕自己突然身故家人頓失經濟依靠保壽險、害怕火災燒了房子露宿街頭保火險、害怕車子被偷保車險。那付不起錢的窮人保什麼險?如果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頭,我們保什麼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如果基督徒人生的一切主權在上帝、財寶在天上,我們保什麼險?我們難道不知道保險公司都是大財團,同時跟投資銀行、建設公司一起合作炒地皮、搞期貨,接收你的恐懼和你的錢,並且壟斷上帝恩賜給自然界和全人類的土地,蓋出一樁樁招標回扣弊案下的問題建築和一棟棟人們買不起也住不起的華廈?如果你現在沒辦法說服自己不保險,希望你至少能成為教會中軟弱困苦的弟兄姊妹的保險!
  • 致力環保節能:個人很不喜歡自己的教會週週使用保麗龍餐具​,所以我很早開始自備餐具吃教會愛宴。美國教會半夜也不關燈​,但我人現在長期在一所美國教會當工友,就會確保把能關的燈都關了。個人在能騎腳踏車到教會的情況下,就會避免一個人開「設定給五個人乘坐」的汽車,即使這意味著我可能會為排汗在夏天穿短褲上教會,被那些主張男士必須穿長褲和非運動鞋上教會的保守人士批評。
  • 飲食健康:我常常看到教會團契、愛宴,或神學院聚餐,滿桌的加工甜食、垃圾食品、氣泡飲料。這讓我難過。從基督徒的良心而言,我們就算不因這些是產品背後的集團大多是無良的全球連鎖大企業而抵制這些食品工業,也要關注自己的健康?個人疾病和惡化的健康難道不是社會成本。苦待自然和苦待自己的健康,豈是上帝對創造原初美好的心意?從社群面而言:許多北美中西部的教會中,已經由有心人串連自營健康有機的原奶(raw milk)、蔬果農產品市場,由秉持著基督徒呼召的果農、酪農與樂意在吃喝上也榮耀神的基督徒一同合作。我自己所在的教會準備參加。這是已故荷蘭改革宗神學家、政治家 Abraham Kuyper 柱化社會結構(pillarization )概念的一個實現,也是天主教互補原則的一個彰顯(讓本地生鮮超市奪回被跨州連鎖大賣場壟斷的生鮮食品工業)。我想這對剛遭逢塑化劑風暴的台灣社會也應該是一個啟示。
  • 克制慾望、降低消費:科技產品真的有需要才買,而不是貪圖新穎和便​捷。我們「工欲善其事」的藉口跟企業為維持最高競爭力而​實行剝削的背後邏輯本是同出一轍的。況且沒有我們的衝動​消費,iPhone, iPad, HTC 背後的「預先排程的汰換」(programmed obsolescence) 邏輯也不會如此大行其道,然後製造一堆科技廢物(technological waste) 。從社群面而言:我們確實應該鼓勵那些開放原始碼的計畫、願意優先敞開荷包支持那些提供升級汰換優惠和購回計畫(buy back program)的企業,只要他們承諾願意將收回的舊物拆裝回收。 這樣我們能夠期待科技公司更有動力從永續的角度思考科技產品的研發。
  • 公布薪資和財產:這是當代神學倫理學大師 Stanley Hauerwas 的洞見*。他在自己的教會推動這個風氣,從身為大學教授的​自己先開始:不藏富、不裝窮、強迫自己用這種方式生活在​窮人群體當中。此外他還有一篇演講叫 »Why Business Ethics Is a Bad Idea »,反對前述《美德的經濟學》的作者天主教哲學​家 Novak。)從社群面而言:我們當中身為企業主管的,都可以為保障升遷管道的暢通和營造良好企​業文化盡一份心。畢竟我們的社會一定要讓產值的人領低薪,讓值高薪的人領高薪。身為基督徒,我們可以不讓物欲宰制我們(領高薪的人可以自行決定捐出的比例),但廉明開敞的薪資結構、自由暢通、符合公平正義的基督企業文化,我相信比共產主義更能展現我們受造人性中神的形象。

*Stanley Hauerwas: (On tips for becoming people not overwhelmed by greed…) In my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Ethics course, I often say that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we can do is to tell other people what we make. The difficulty with telling one another what we make is not for someone like me who makes a lot of money; the problem is for those in the church who don’t make a lot of money since now what you make seems so important for who you are. But I think that it’s perfectly appropriate for people in the church to tell one another what we make and then to be told, « We need your money for these other people that aren’t making so much. » So I’m for just starting with the declaration of income. That’s not a bad place to begin.

Then, of course, as a Christian, I think that a practice like the Eucharist is a practice of abundance, where we discover that the God who feeds us cannot be used up, and hopefully this helps the church learn that our lives should picture this kind of generosity. I also think that if we could find markets that are smaller, I think it would be helpful. I mean, I like farmers’ markets and that sort of thing… (read more)

以上的項目,只是個人從生活經驗反思得出,稱不上系統性與完備。然而稍加搜索後,發現兩年前美國IVP出版社已推出了這方面的著作:Everyday Justice:The Global Impact of Our Daily Choices (2009)。

現下需要的,是每一位基督徒和有志之士在生活中針對社會公義議題的「微型革命」。當它們呈為一種風氣,它就是教會改變社會的觸媒。「爾國臨格,爾旨得成,在地如天。」

9 réponses sur « 從 Michael Novak’s Business as a Calling 《美德的經濟學》 開始談一個美德的經濟學(邱慕天) »

最後我有點放射性地談平信徒在教會、職場、和生活中的變​革方案。我覺得這些方案不適合被歸類在職場神學或社會教導。我做的方向比較像是後自由神​學的社會倫理和天國文化塑造:不把[作為員工的我們​的] 職場見證和[同時作為消費者的我們的] 消費行為區隔開, 也不把責任都推向雇主。

新教職場神學不關注消費行為。天主教社會教導的問題則是只強調雇主/資方/決策制訂者的道德責任。但是資本主義結構應是由雇主、員工、消費者這三者共構的。這兩套思想的侷限性一個是太窄化,一個是只側重高端結構問題。福音派的職場神學像是跟教會論不相容(Church and Marketplace in Paradox 「by de-emphasizing the church]),談職場時就不知道怎麼談教會。天主教​的社會教導則是把教會論吃掉了(Church in Marketplace)。

從 Richard Niebuhr 1951 年寫 Christ and Culture 的洞見,我認為各自有截長補短的必要。同時也必須實際地知道,地上的教會雖然是在基督完美的愛之上建造,但教會的人本身並不完美。這個建造工程有人的問題,也有許多「技術環節」。​

1. 道德勸說和宣教都不是我在文中做的(一如這位右派的天主​教政治哲學家 Michael Novak 也不是)。在回應 Novak 的時候,我嘗試是神學性地看待他所提出的問題,以左右派論​述併陳的方式逼近一個忠於信仰的回答(當然這是個還在​進行中的嘗試,不能說完整也不敢說是成功的)。

2. 後馬克斯主義可以指蘇聯政權瓦解後現在泛東歐的政治意識​型態,也可以指90後興起的一套左派全面性的文化批判進​路。後者是比較普遍我們在政經學理上使用這詞彙時的意思。

我整理兩個簡單的定義出來:
*Unlike traditional Marxism, which emphasizes the priority of class struggle and the common humanity of oppressed groups, post-Marxists (Jean Baudrillard, Gilles Deleuze, Félix Guattari, Ernesto Laclau, Jacques Rancière, Slavoj Žižek, Judith Bulter) reveal the sexual, racial, class, and ethnic divisions of modern Western society.

Modern social changes such as the decrease in the numbers of manual workers, fragmented workforce, and the weakening political solidarity among divided class make it difficult to apply traditional Marxist notions today, but post-Marxists are attempting to make their theories more relevant to problems such as power and social inequality that are central and perennial to a social world based upon capitalism.

馬克斯主義的主要問題是它從階級矛盾展開一切。這一塊不​是我使用的。我承接的是「異化勞動」(傳統馬克斯概念的異化包​含「生產過程被切割」,以及「剩餘價值」被不合理剝削,這類批判仍然適​用)、「符號消費」、「假性需求」、「金融市場設計原理的缺陷」、「生態掠奪」等等。這​些是都是後馬克斯已經揭露的問題,見於如文中貼出的 Zeitgeist 一系列訪談紀錄片:Žižek! (2005), Examined Life (2008), Moving Forward (2009)。

此外,後馬克斯學者不是只有批判,很多都有建設和提出另​類社會或另類生活形態的模型在歐洲施行,在主張「微型反抗/革命」、「無政府主義」時也不同於傳統馬克斯總是陷入的集權主義「全面武裝抗爭」與「集權主義」的巢臼。如Moving​ Forward 片子的後半段,或像是宋國誠談André Gorz的一篇文章
http://sites.google.com/si​te/tsunghanchiang/Article/​Sung-Guo-Cheng/philosophy/​andregorz
這是一篇後馬克斯主義從解構到重構全面達陣企圖的一個展現。雖然我大概在他從​「核能」切入「技術官僚主義」的地方會開始不同意他,並對他意圖以「廢除勞動來​實現社會解放」的理想提出神學和實用主義的兩層批判,但​這只是例子。

3.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對這個宗教左右派都在競​相引用的千古名句,我正好用這機會說上兩句。事實上在當​時耶穌的語境中,只有那些鑄印著凱撒頭像的羅馬錢幣是歸​凱撒的。天下所有的資源、產業、生物,哪一樣原來不是歸​上帝?
不想人類以為用貨幣系統的虛擬價值代換方式,就以為壟斷​了地表上一切資源—這個上帝給人的禮物(per Jean-Luc Marion)。現在又用某種詮釋對觀福音書的方式,規​定信仰只能私底下拿來談抽象心靈,而不准公開地建構對物​質或對社會的論述。我認為耶穌不會吃這一套。(姑且不論​西方近代所有系統性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最早都源於神學這個​高教神話)這樣想想,後馬克斯主義在揭露資本主義有問題​的思考邏輯時,充滿了激進的神學性。

[…] Many vocations can be potentially God-honoring, such as being businessmen, politicians, movie actors, and professional athletes; but because these are so culturally corrupt that those involved in them will inevitably be implicated with disgraceful and sinful praxis. To change this reality would require collective Christian efforts, such as by establishing Christian firms and political parties, as well as individual Christians being salt and light in the dirty environment. A great book of inspiration of Christian businessmen is Michael Novak’s Business as a Calling: Work and the Examined Life (1996), which I have blogged about (in Chinese). […]

First off I want to say superb blog! I had a quick question in which I’d like to ask if you do not mind. I was curious to find out how you center yourself and clear your mind before writing. I have had a tough time clearing my thoughts in getting my thoughts out there. I truly do take pleasure in writing but it just seems like the first 10 to 15 minutes are usually lost simply just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begin. Any recommendations or hints? Cheers!

Poster un commentaire 我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