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égories
News and politics

國際經濟制裁 vs. 挾天然氣以令歐盟:烏克蘭如何與俄一戰

閱讀多數專家分析,大都不看好拜登此刻「經濟制裁俄羅斯」能停止烏克蘭的亡國危機。第一個主因是歐盟國家的自身利益要顧。這是拜登本質上無能為力的。一個人無法動用「不在他身上」的籌碼。

▍一、中共作為後路

自2021年下半歐洲天然氣漲了5倍,3、4成仰賴俄國輸入的狀況,要真想施壓就是面對自己民生產業經濟淪陷的風險代價。

當記者會上被問到:「為何不封鎖俄國的SWIFT?」拜登婉轉地表示,歐洲盟友有不同想法,這殺手鐧保留在作為「未來選項」。兩句話中後面那句是外交辭令,前面那句:歐盟夥伴沒有共識才是值得推敲。

分析師 Bill Browder 稍早受 CBC 訪問時就直接戳破這個說法:「普丁不是那種你熱身出招(starting low),就會知所進退改變心意的人。所有觀測研究他的人都知道這點。」

「既然認定普丁此刻已做出侵犯雷池之舉,而歐美打算用銀行(bank)而非戰車(tank)嚇阻,就不可能搞所謂的擠牙膏策略。要畢其功於一役就要祭出絕招( »There is no sort of up-scaling it. At this point, everything should be thrown at him. »)。」[1]

SWIFT 被認為是一招歐美不想用上的「七傷拳」。台經院今天舉行景氣動向記者會,會中所長吳孟道指出,「把俄羅斯剔除 SWIFT,金融市場會大亂」,德國不希望做這件事、美國也不樂見歐洲經濟成長將受到打擊,波及自身。

「因此,國際共識大多是採『精準打擊』,盡量不要傷到自己,」吳孟道表示。[2]

第二個主因是,在知道西方的手段就是經濟制裁的前提下,普丁不會毫無準備。這個經濟備案就是「中共」。

冬奧時普丁拜訪習近平打了照面。在西方邊境大軍集結戰雲密佈,普丁顯然不是為了支持運動員的閒情逸致而外訪。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智庫 Alexander Gabuev 研判,這次訪問交換的雙邊默契一定程度上堅定了普丁的行動盤算。

他在《經濟學人》的引述中表示,照目前的北京對烏俄事態的對應,普丁已經有了被西方封鎖之後的經濟後門。北京台面上或許會配合國際發表對俄制裁,然而私下接收俄國的各種貿易轉單的渠道多的是( »expect China to adhere to the legal requirements of any Western sanctions, such as not banking with blacklisted oligarchs. Nonetheless China will find plenty of ways to keep business flowing. »)。

「這兩國過去都在經貿往來逐步降低美元依賴,也是為了這樣一日在做準備。(And the two countries have steadily reduced their reliance on the dollar to settle trade, part of Russia’s efforts to insulate itself from American sanctions.)」[3]

▍二、德國的兩難選擇:能源正義或民主正義

普丁乃是計算「經濟封鎖」的代價後方才對烏出招,這件事也有過往脈絡和數據可循。

自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普丁已經向世界展現了侵略烏克蘭意圖。如今直到 2021年拜登政權上任才再次集結,並在2022年2月用兵。

俄羅斯的經濟主力靠能源輸出。2020年,全球供應鏈製造被疫情拖累,能源供過於求,親美的沙烏地和俄羅斯大打油價戰,原油從45美元貶到18美元/桶。俄羅斯淹淹一息。

川普2017年上任奪回的最大一張嚇阻牌大概就能源,入主白宮第一天簽署第一道總統命令即為讓美國「油/氣增產」到能夠完全自主。3年間,美國的石油產量增加 38%、天然氣增加 25.5%,更實現美國67年來首度的「能源淨出口」。2019年,美國天然氣產量來到9209億立方米,遠超第二名俄羅斯的6790億立方米。

強人普丁顧忌川普?或許可以說是,俄國在 2016-2020年間顯得毫無底氣,主因是被能源價格拖垮國家經濟。

挺過2020年嚴冬,2021年油氣價格強勢回升。拜登接手美國政壇,俄羅斯也剛好回血,並開始炒作能源價格。

從俄國經過波羅的海、直通德國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就是此刻普丁出手壓迫烏克蘭的手牌。

「北溪2號」由國營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Gazprom)主導,另半數資金由德國UNIPER、巴斯夫(BASF)、Wintershall、英荷殼牌公司(Shell)、奧地利OMV集團、法國天然氣蘇伊士集團(Engie)提供。

雖然從歐巴馬到拜登的連三任美國總統都反對俄羅斯天然氣直輸俄國的「北溪2號」管線,幾經拖延仍在去年9月完工。然而普遍認為德國能對這條管線啟用說「不」的空間有限。

▍三、德國:良心發現或仁至義盡?

根據柏林方面政府數據,德國2021年消耗的天然氣3分之2來自俄羅斯。特別是在今年底還預定關閉全國最後3個核電廠。柏林官方月前定調表示:若要減少煤、核發電,在過渡期天然氣將是必要替代能源。

當年川普不顧環保減碳、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大力重啟石化能源工業,固然招致「千萬別抬頭」的國內猛烈批判,但去年1年,拜登政權正是靠著川普時代政策能源自給的紅利,美國天然氣價格「僅僅翻了2.5倍」。儘管如此仍然引發通膨民怨,但考量歐洲的天然氣價格可是在這一年漲了5倍,就不難理解為何雙方在制裁與俄羅斯經濟和能源合作方面不能同心。

根據2021年11月25日的市場牌價格,美國亨利港天然氣現貨為4.90美元/百萬英熱,較年初增幅 +105.6%;同日荷蘭交易所TTF價格為30.46美元/百萬英熱,較年初增幅+345.6%;日本LNG到岸價為 35.31美元/百萬英熱,較年初增長+160.7%。

我們從上述絕對值可以看到,2021年底荷蘭天然氣價格已經漲到了美國當地同期價格的「6.2倍」,日本則為美國的「7.16倍」。

道德批評德國的容易,真實承擔相同的選擇代價才知道痛苦。

烏克蘭過去反對高升反對德國啟用北溪2號,澤倫斯基稱此合作計畫是給予普丁「危險的政治武器」。但梅克爾將之視為最重要的政績遺產之一,憑著自身與普丁的故交斡旋英美、安撫烏克蘭,至少在自己退休前暫時按耐住了莫斯科的行動。

——退休前,暫時。

美國認為,此管線將允許普丁使用歐盟與俄國的能源羈絆,對東歐事務進行更大膽的籌碼與聲索。這事情如今已經成真。

然而由於美國過往僅僅是片面反對北溪2號,但選擇供貨給德國的天然氣,在價格、數量、供貨穩定性都與俄沒有可比性。美德關係降入冰點。

前日,因應俄國對烏軍事進犯,德國新任總理舒茲已宣布無限期停止啟用北溪2號。他聲稱「已要求德國經濟部提交新的能源供應安全分析的現有報告,以應對未來變局」。

前面提過:根據柏林方面政府數據,德國2021年消耗的天然氣3分之2來自俄羅斯、今年底還預定關閉全國最後3個核電廠。此刻舉動,堪稱「懸崖勒馬」,或又可謂「仁至義盡」。

▍四、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叢林

烏克蘭外交部一方面感謝德國的付出,但總統澤倫斯基又對西方發心寒怨言,「我沒有看到任何國家與烏克蘭鬥陣抗俄」。

但令人納悶不解是:直到2月22日、23日,澤倫斯基都還在不斷告訴國人:俄國不會對烏發動戰爭。不用做戰爭準備。

相對於此,1月16日烏克蘭新歐洲中心智庫主任 Alyona Getmanchuk 投書《紐時》,認為戰爭的可能性已在眼前,並對民調還有過半烏克蘭人相信戰爭不會發生,感到憂心。她呼籲西方援助武器,讓烏克蘭人自己要有武裝準備;「烏克蘭不該也不能指望西方出手幫忙作戰」。[5]

國際現實政治是:如果想要戰爭不發生,就只能拉高啟動戰爭的成本、讓它成為各方都想要迴避的選項。

——政治哲學 Giorgio Agamben 最犀利地指出這項權力的弔詭:國際法上我們以「道義」公理規範制訂國族社會的「生活型式樣態(bios)」,但是能夠執行這些「法理」原則,總是「優先於」、「例外於」這些原則的「生命力/生存實力(zoe)」。

烏克蘭的「生存實力」,是它能決定自身群體「生活型式樣態」的基礎。

俄羅斯亦可看作是一隻飢餓的、被傷害過的獵食野獸。曾經後冷戰有過的高難度外交努力想的是如何馴服餵飽牠,如今必須是如何克制牠的爪牙並以可接受的文明標準與之秩序共存。

去年10月《外交事務》雙月刊有一篇優秀的長文歷史分析,回顧1990年蘇聯解體後,新成立的俄羅斯曾在葉爾欽主導下與美國柯林頓政權有一段蜜月期。然而美國1994年期中選舉共和黨鷹派政治勢力崛起,1996年柯林頓主導的北約東擴的圍堵策略放棄彈性漸進式的 pfp、葉爾欽成為俄國人心目中喪權辱國的歷史罪人。

這篇文章回顧以美俄關係是世紀末的急遽崩潰惡化,鋪 陳了普丁掌權之路,其副標名為 How Washington Lost the Post-Soviet Peace。

  • 1999年3月,北約不顧俄國反對干預科索沃。
  • 4月,北約在50週年峰會上歡迎波羅地海三小國及其他6個東南歐國家申請北約。在華盛頓發表了名為 An Allia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 11月,在伊斯坦堡的歐洲安全合作組織峰會上,國內民調與個人健康都崩潰的葉爾欽失控大罵柯林頓。
  • 12月14日,這個懷著「與西方和解」夢想的老總統含恨帶咎把棒子傳給了的年輕普丁。
  • 這個「讓俄羅斯再次偉大」的前KGB野心家,則在上任後豁免了葉爾欽本預期要被司法追訴的損害國家利益責任。他知道葉爾欽所犯最大的錯,乃是錯信了柯林頓、錯信了美國人當盟友。)[4]

對俄羅斯而言,由不可靠的冷戰死對頭美國主導的北約,從來不是一個中性經貿文化組織,而是一個對俄有針對性敵意的軍事安保聯盟;北約震懾軍備若投射到莫斯科政權邊境的腹部地帶,對其核心安全利益的威脅非同小可。

從1991年脫離前蘇聯建邦到2022年,烏克蘭30年間內部有過親俄和親歐路線不同聲音。只是一當基輔政權定調要加入「北約」、要攔阻「北溪2號」之際,它就已經宣布自己是俄羅斯利益的敵人了、它就應該積極預備與俄羅斯的「硬」對抗衝突。

——這件事卻一直沒有以該有的嚴肅發生。即便是昨天之前,基輔受訪市民中縱使認為烏東可以淪陷,也仍然相信首都生活的安逸、短期不可能被戰火波及。儘管華府連番對基輔示警,但當美方預告的2月16日凌晨3點失準時,部分當地人立刻將之變成了一個笑鬧的迷因,彼此招呼慶賀 « Happy Invasion Day » 。[5]

俄文有句流行了數十年的諺語「中國的最後一次警告(俄语:Последнее китайское предупреждение),意思是不會咬人的吠叫。相關的用於取笑的變體例如「第647次中國警告」、「第723次中國警告」,顯示俄國人視其安全利益受到威脅後的示警為決心的表露,而所謂的戰爭入侵及為警告後的反擊。對於這一點,我們情感理智上縱然不接受,但不能沒有真實的理解和衝突應對準備。

「處變不驚」原來並非壞事,然而這些年烏克蘭人民整體戰爭準備低得可以——哪怕這個鄰國數年前吞併了它的東南領土,也證明過可以在它的東境扶植分離主義民兵和獨立運動。

事實上,當首都遭受攻打,基輔市民大舉捲囊西逃;並非真的處變不驚,而是多數烏克蘭人選擇相信俄國沒有底氣進攻、期待歐美談判的威脅能夠壓制俄羅斯。

為基督教現實主義奠基的德裔政治神學家 Reinhold Niebuhr 指出:一個人可以為陌生他者「捨己奉獻」,但要一群人組成的國家社會出於「道德情感」為另一群陌生人/外國人「捨己奉獻」,卻是辦不到的。因為國家社會是基於共同利益與趨近認同的組成。它的集體行動必然受限於多數人的利益、多數人的道德意志。

面對香港人權危機,台灣官民都願意多少私下幫忙接濟,然而官方主權立場只能維持「關心,但不介入」。

在北約與俄國對抗的基本格局下,北約成員在「道義」上必須為烏克蘭危機承擔責任,尤其是「北約東擴」出於美國的意志。

我們也必須問責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一個最有「斷糧實力」令俄羅斯住手的政治實體,其政治家承擔多少的人權道德義務?其人民普遍活在什麼樣的道德敘事中?

本文堅決擁護烏克蘭主權獨立、譴責俄羅斯軍事入侵——這在21世紀的世界文明標準是沒有可能被允許的。侵略事實既然成立,本文反對沒有要親身付出真實代價的一廂情願道德高調。這些人不是有意願或能力組織陷陣犧牲,卻覺得「有人」該為正義原則奉獻犧牲。

但是,這個人只能是我們自己。

這個國家,只能先是我們自己的國家。

烏克蘭抵抗鄰邦以族裔綁架侵犯主權的意志,也必須是中華民國台澎金馬抵禦中國大陸人民扶植的威權政體以族裔綁架侵犯我邦的意志。

根據軍事網站 Global Firepower 的2022全球軍力排名,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位居2、3,而中華民國與烏克蘭則在21、22。不論是烏克蘭選擇加入北約,或是台灣決定賦予自身法理獨立地位,我們都要知道,這必須是以自身的「生命力/生存實力(zoe)」,來背書自己想要堅持創建的秩序原則。

國際不會袖手旁觀,歷史不會洗白侵略事實。但我們同樣無法「綁架」任何國家為自身的選擇拚命。不論是創造「共同利益」、「玉石俱焚」,或是壯大自身單挑的實力,

自己的國家,只能自己救。

天助自助者。
天佑烏克蘭。
天佑台灣。

▍Reference:

[1] https://time.com/6150607/why-sanctions-on-russia-wont-work/ 

[2] https://tw.news.yahoo.com/%E7%B6%93%E6%BF%9F%E5%88%B6%E8%A3%81%E5%B0%87%E4%BF%84%E9%80%90%E5%87%BAswift-%E5%AD%B8%E8%80%85%E9%BB%9E%E5%87%BA%E9%97%9C%E9%8D%B5%E5%8E%9F%E5%9B%A0-035930556.html

[3] 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22/02/26/xi-jinping-drew-closer-to-russia-on-the-eve-of-war-in-ukraine?utm_content=ed-picks-article-link-5&etear=nl_weekly_5&utm_campaign=a.the-economist-this-week&utm_medium=email.internal-newsletter.np&utm_source=salesforce-marketing-cloud&utm_term=2/24/2022&utm_id=1061127

[4]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russia-fsu/2021-10-19/containment-beyond-cold-war

[5] https://www.economist.com/europe/2022/02/23/ukraines-government-tells-citizens-to-prepare-for-a-war-it-used-to-pooh-pooh

[6] https://www.nytimes.com/2022/01/16/opinion/ukraine-war.html

2 réponses sur « 國際經濟制裁 vs. 挾天然氣以令歐盟:烏克蘭如何與俄一戰 »

文章說「澤倫斯基都還在不斷告訴國人:俄國不會對烏發動戰爭。不用做戰爭準備。」澤倫斯基雖然說過認為俄國不會全面入侵,證實誤判,但從未說過不用做戰爭準備。如果逗號就像是他說的,用句號勉強可說是推論,正確的說法是作者「自認為這是不用做戰爭準備的意思」。判斷不會全面入侵,不代表不用做戰爭準備。台灣政府告訴國人不會發動戰爭,美國總統告訴國人不會有核彈,難道就表示他們沒有做戰爭準備嗎?同理有幾個基輔市民認為短期不會被戰火波及(我懷疑相信首都安逸是作者放進市民嘴裡的),也不代表烏克蘭沒有準備。事實上按烏克蘭反抗入侵的表現,說他們沒有做戰爭準備是不可能的。文章說「基輔市民大舉捲囊西逃」忽略了大部份烏克蘭人包括澤倫斯基留下抵抗的英勇事跡。逃難的人有他們的理由,包括老弱婦孺,不能做為所謂「烏克蘭人民整體戰爭準備低得可以」的證據。
更進一步看上下文說烏克蘭要加入北約,反對興建北溪二號,就已經宣布自己是俄羅斯利益的敵人,這完全是普丁的說詞。烏克蘭要加入北約實因俄國入侵,是民主國家的權力,反對興建北溪二號,也是言論自由,並無用武力攔阻北溪二號之事,如何就等於宣布自己是俄羅斯的敵人?以此來指責烏克蘭不「積極預備」,很容易予人檢討受害者的印象,實際上就只呈現普丁的視角,沒有客觀的事實查核,只有片面、偏頗的言論。

普丁不仁,北約東擴不義,這是你的觀點(各打五十大板)。德國之聲的事實查核 https://p.dw.com/p/47e0u 指出北約協議不在新成員國領土上長期駐札大量作戰部隊,其他後勤準備、部署戰鬥群均在俄併吞克里米亞之後,普丁不仁但北約東擴並無不義。你可以堅持你才是對的,但不能說你們二篇不矛盾,那可能影響德國之聲的名譽。
再看葉爾欽問題在經濟,西方國家提供援助,本非義務,更怪不到北約東擴。葉爾欽所做所為,與西方和解也只是口號而己。普丁豁免葉爾欽純粹政治行為,和所謂葉爾欽錯信柯林頓實無關係。北約東擴都是東歐各國害怕俄國入侵的民意展現,和俄國強佔鄰國完全不同。故普丁不仁,北約東擴卻並未對俄國不義。

Poster un commentaire 我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