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égories
Theological Education

從實踐教會神學和聖經耶穌教導看RPG禱告

文/邱慕天

▍〇、前言

日前的貼文中個人似乎有對 RPG(復興禱告小組)表達質疑的弦外之音,收到一則禮貌提出困惑的留言。因為這類問到新興教會信仰本質的問題,過去往往隨人彷彿「不證自明」,要從信仰內在邏輯論述、進而服事到教會不同族群,卻需要花一些文字思考篇幅。所以我決意藉由這個提問拔高規格,拉出一篇文章分析來談 RPG 應用中潛藏的 theological liability(神學窘迫)。

原始問題如下:

….就是我認知的RPG禱告指的是人數縮限3個人左右的小型禱告群體,目的是提醒信徒常常保持聯繫和一起為彼此禱告,強調用聖經的話來禱告,感覺沒有太大的問題,跟一般教會的禱告群體差不多,即使沒有聽過RPG的人,一般信徒也會一起禱告。

這樣為什麼有許多人說, 基督新教裡熱中推動 RPG 的溫層,會與所謂「成功神學」或「事工導向」(帶有負面觀感的詞彙)聯繫上呢?

這確實好問題,沿著台灣教會認知體系的兩方切割裂縫:即一方較為重歷史傳統、批判思辨性強、較強調信仰中的真理論證、痛罵「成功神學」敗壞教會根基;「RPG 禱告」感覺就像又一種邪魔歪道換皮入侵教會。

一方較為重當下、行動動員力強、較強調信仰中的社群經驗),認為為他們貼上「成功神學」標籤的不過是一種書生酸言,不能務實和建設性地看待教會的增長需求和當下權衡。

何以教會現在推動小組禱告生活、展現基督徒傳統形象的樣式,又要被奚落?這批「高級神學知識份子」喜歡隨意嘲諷開罵的道理何在?

是以要首先說:

禱告不是壞事、小組不是壞事、事工肯定也不是壞事。以上三者可見 RPG禱告不是壞事。我們絕對不能只是因為好好的「小組禱告」因為換了個時髦名字、或是因為這個事工是某某堂會/某某流派先推動的,就先天性地要有陰影。

但是我們比較要關注小心的是用「事工主義」的方式或心態去推動一件本身立意為美的事,導致「逐末」卻「捨本」、「短多」卻「長空」地面對教會體質的根基流失。

接下來便是這篇文章乘載的重大任務:一面提神學針砭論證,一面嘗試牧養上搭橋連結。

▍一、上而下:失去跳脫彈性、削弱草根有機的靈性

「事工主義」的堂會模式有一大特色是它總是透過上而下的頒行,讓人去迎合體制。

「上對下頒行」或「讓人迎合體制」,背後都預設著信徒不能為自己的靈命做出成熟思考、並認為「按表操課」是對信徒有益的。

但實際上,干預帶來控制,控制帶來結構性的集權和層級壓力。

過去小組化教會,就已經不少人對這一個15人細胞群體的盯梢感到十分壓迫:聚會出席要盯梢、服事參與要盯梢、十一奉獻要盯梢。RPG則是在這底下又插入了一個更小、更私密的交託群體…

「以XX靈X堂為例,每個區長一定要跟他的小組長RPG,他們每個禮拜本來就要聯絡,RPG 之後大家不僅是事工關係,也變成屬靈同伴。每一個小組長也要帶著兩名組員,基本上就是三人一組,從原本的小組裡面分配。剛開始需要有一點勉強和推動,但只要照著RPG架構,執行會很簡單,而且要持續跟進,就不容易散掉。」

——教會主任牧師

但實際上,由信徒為自己的需求培養個人最適化的靈修習慣,這才會是自己的、是長遠的。為促進這一點,「堂會事工」在這方面應該越少機械式干預越好,只當關鍵的「縱火者」、「啟蒙者」、「加油休息站」。

教會需要的正是讓信徒能夠自由且活潑地追求靈命進深、以多元和多樣的方式印證彰顯上帝國度在普世開花結果。

干預帶來控制,控制帶來結構性的集權和層級壓力。

我們從這背後只要一想便知:這RPG過程只要有人感覺「要出力」,它就變成了一種事工、一份 duty、一份做給小組長看、一份上報給教會的「敬虔」。

▍二、敬虔的禱告:只告訴神、不告訴你

——但是我們作為基督徒,本來就是完全不需要表露敬虔給任何人看的。這是我們自己跟上帝的關係啊。

耶穌自己有時需要為他個人靈命禱告的時候,是退出人群到山上去、到曠野去。推動RPG 復興禱告小組最濫用的一組金句就是馬太福音 18:19-20:「兩個人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奉主的名聚會」,就能「得到神的應允及同在」。

偏偏,聖經這裡根本不是在講一般和神交通的聚會及禱告。

整段馬太18章的整個前文與後文,都是在講與弟兄(姊妹)的「爭執、定罪、懲戒與饒恕」這些平行關係面向的問題。

所以這裡兩三人同心,求的是 spiritual discernment,為的是「得救群體」生活中的「平行相交」能在遭遇差異分歧時活出「上帝視角」。

福音書之所以在此將一系列講論與教導放在耶穌的話中,是基於信徒們對於日常倫理/教會政治是非出現不同看見,涉及「爭執、定罪、懲戒與饒恕」並且對同心禮拜上帝造成干擾。

為了讓分歧不至「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18:5)、不至使得「爭論誰在天國居首為大」變成權柄及是非高下的重點(18:1);不至弟兄之間分家成外人(18:17-18);不至讓「饒恕弟兄」變成血氣的較量(18:21-22)——這裡的講論強調「兩三人同口為是非作證/同心尋求神/奉主名聚會」乃是為著「聖徒(在靈裡)彼此相通」打下堅實的教會論基礎。

耶穌這段話,絕不可也不該被拿來背書動員 RPG、置入教牧眼皮下表彰敬虔的事工操課。尤其就禱告部分,耶穌更貼合的教導與側重,是強調「私人/暗中/內室」,以免變成一種被外觀敬虔吸睛誤導的法利賽操課: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 6:6)

▍三、有意/有益的操練 ≠ 一體適用的新規

「即使沒有聽過RPG的人,一般信徒也會一起禱告。」

——這邊有一點說對了!但是需要稍稍重新劃重點:不是信徒「每位都」這樣做,而是一般信徒當中「也有會」這樣做的。

差別就在:那是由下而上、自發願意地同心合意禱告、與神親近。

舉例來說:一般信徒「也會」十一奉獻,為數少少的甚至「十二比例奉獻」、甚至自己還投入教會參與多種義工服事(是的,我家裡從我小時、父母尚未投入專業宣教事奉於世上另有營生從事時就已經長期是這樣在奉獻)。

問題是:我們能夠用 peer pressure 的方式,推廣監督教會裡每個人都「十二奉獻+義工出力」嗎?

肯定不行的。班上八成同學能考 75分以上,不表示把及格分數從 60分往上調,就能提高後段生的自主學習興致。

如果信徒本身信仰心志不到那邊,而教牧又想「揠苗助長」多派作業,這就會顯性地在信徒靈命製造出一份想要「被補償」(compensated)的情緒需求 。

於是,為了在實際上用 peer pressure 加壓平信徒之餘,又讓人覺得有福氣報償,教會主事者最常見的扭曲,就是翻找經文亂開「福氣」支票給信眾,而這往往是斷章取意、不尊重教理傳統、也並不貼和神意邏輯在歷史中的長期印證法則。

——個人本不想說這麼白,但這是細節裡的魔鬼,也就是成功神學思維 creep in 的地方。

▍四、一同禱告,是為更好「屬靈鑑別力」

從華人民間信仰過渡而來、深浸於「敬虔主義」傳統的華人福音派和靈恩派新興教會,往昔即已經對「禱告」神學誤解甚深,有以為禱告是「念咒」、像祈福心經和祈願,能用表彰敬虔或「念能量」積累「功德」、帶來「福報」、「搖動上帝的手」、啟動「上帝祝福法門」運轉和傾倒恩膏,像是某種神秘配方。

在這個誤會之上,這裡被用來亂開福氣支票聯繫到「RPG好處」的經文,就是馬太18:19:「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然而正如方才闡明,「奉耶穌的名」以及「同心合意求」的,並不是關於各自不相干的事、教會圈外的事。我們如此禱告時,乃是求「向著神心意的屬靈鑑別力」,讓我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 18:18)

我們該問清楚:個別教牧在引用此節背書 RPG 時,是都有將聖經教導的如此清楚嗎?我們有充分裝備和給予信徒最需要的靈性洞察力嗎?我們是讓信徒可以吃喝「神學乾糧」、按著正意貫通理解經文中的道嗎?

我相信:肯定有「一定比例的信徒」會感受到RPG 禱告帶來的祝福或造就,然而一定也有「相當比例的信徒」會對之感到不自在。

而這不只是所謂教會內的「信仰後段班」可能受影響,因為當原本自發組織禱告夥伴靈性追求,被體制規範化如同「作業」之後將失去快意和新鮮,長遠下來便會叫人疲乏。

所以,如何推動 RPG禱告在教會中,又不使它有一份作業感/雷大雨小、半途而廢?這都是智慧。我們現在做這件事,必須考慮:這可否成為教會裡維繫 10年、20年的一種信仰常態生活方式?

「這是存在於聖經中,可像主禱文或聖餐一樣被化為普世日常遵行 (universal mandate)的門徒行動嗎?」

▍五、追尋十架DNA的教會:「知道」→「行道」→「悟道」

簡言之且重申:個人從不是批評作為建立禱告習慣的 RPG 、或不能欣賞新興教會的事工創意——特別往往這些事工,對於活化亞太都會的信仰人口,不愧對一份「城市豐收」的異象誇口。問題是我們要當心堂會有「事工主義」的聚歛心態潛伏於當中。

這種潛伏的堂會聚歛心態和事工主義的貪心,我們已經見識到:

它讓講壇變得離地、它讓教牧和信徒「中產化」和「視野窄化」;它讓信徒之間彼此黏著、但基督徒的吶喊卻面向社會成為一種無法理解的「噪音」(不論是教會禱告「講方言」印象或是對「社會公共議題」泛靈恩的表態)。

它讓基督徒在社會上不再是光是鹽、遠離早期教會在羅馬帝國贏得社會人心的見證、甚至逐漸脫離道成肉身十字架的核心,逐步近似一個個破產版和公益跛腳的扶輪社/獅子會/門薩學會「宗教法人版」。

曾有非洲教會牧師,將其這片大陸過去40年的新興教會運動的本質一語道破:「寬有三千里,深只有一吋」。

亞太都市走第三波靈恩的新興教會,也亟需加厚自己的神學。「滾動新事工」可以撇開停下來沉澱時會看到的危機。但這些信仰危機仍在持續,並且不會被滾動新事工蓋過去。

■ 教會如果要尋求耶穌的復興、耶穌的禱告,沒有比自潔降卑、與受苦者同行、與軟弱者同當…更好的方式;而這些根本不需要我們在內圈同溫層一直互搞、套公式、上作業。

把我們已經知道的「道」,行出來,我們自然就會得到神給我們更多更新的「道」,又真又活與祂的啟示同在。

至於,我們能向天父求得的福氣,早已在主禱文的示範中了:願我們在天上的父,免除我們的債、叫我們不致匱乏、引我們遠離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並且一生一世對齊祂的心意,享有祂國度裡 ever more present 的一切豐盛。 :)

Poster un commentaire 我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