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égories
News and politics Theology transforming culture

[文摘] 美國基督教右派簡史

Presidents Gerald Ford, Richard Nixon, George ...
Presidents Gerald Ford, Richard Nixon,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Ronald Reagan and Jimmy Carter at the dedication of the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

Source Link: 美國基督教右派簡史 (文/余創豪)

余創豪博士在這篇簡短的介紹中有幾個重點:

  • 在學術界,喬治城大學政治學教授克萊德威爾科克斯(Clyde Wilcox),將基督教右派定義為一個「企圖推動福音派基督徒和其他新教基督徒參與政治行動的社會運動。」
  • 在某程度上,基督教右派代表了清教徒的傳統,清教徒把自己比為舊約中上帝與之立下聖約的以色列子民,視神帶領他們來到的北美為一個「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目的是建立「一座在山上的城市」(a city upon the hill),讓全世界都可以看見神的榮耀,而實現這一目標手段是傳福音。它基於一個信念:個人的轉化最終能夠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 在二十世紀50年代,福音派十分滿意艾森豪威爾的管治,因為美國領導盟友對抗無神論者的共產主義,再次成為「山上城市」。1954年,為了把美國從無神的蘇聯區別出來,「以神之名,一個國家」(One Nation Under God)這句話加進了效忠宣誓詞(Pledge of Allegiance),故此,在福音派基督徒的心目中,美國確實是一個基督教國家。此外,當時的傳統家庭觀念也合乎基督教理想,婦女在家中撫養孩子,墮胎尚未合法,公立學校還閱讀聖經和背主禱文。
  • 但是,1960年代的社會和政治動盪大大改變了美國:民權運動、抗衡文化、婦解運動、移民增加、反越南戰爭、性開放革命、毒品氾濫、搖滾樂大受歡迎、嬉皮士運動……。福音派基督徒卻還沒有發展出一套應變方案,只有一套和非正式的、不清楚的關係。
  1. Graham 的先知模式:傑出的佈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與幾個總統都有密切的關係,葛培理給予總統建議,他贊同詹參總統的扶貧項目、大政府倡議、越南政策,但他也有嚴厲批評詹參的其他政策。尼克松總統(Richard Milhous Nixon)亦是葛培理的密友,葛培理稱讚尼克松處理越南戰爭的方式,因此左翼批評葛培理是尼克松的「御用先知」。後來,水門事件令葛培理尷尬不已,此後葛培理對政治便一直保持低調。
  2. Falwell的組黨模式: 1973 年,最高法院贊成婦女有權在懷孕首六個月墮胎,托馬斯道浸信教會牧師傑里福爾韋爾(Jerry Falwell)說:當天「我越來越相信,我不得不採取新立場。」難怪政治學
    President Reagan and his Supreme Court Justice...
    President Reagan and his Supreme Court Justice nominee Sandra Day O'Connor at the White House.

    教授喬恩希爾茲(Jon Shields)說:「如果沒有墮胎問題,就幾乎沒有基督 教右派。」同一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決定再不把同性戀看為病態。後來墮胎和同性戀權利成為了基督教右派的中心議題,兩者被看作是對傳統性倫理和家庭價值觀的威脅。1979年,福爾韋爾成立了道德多數派(Moral Majority),它標榜「親家庭」、「反墮胎」,成為1980年代美國福音派基督徒其中一個最大的政治遊說團體。

  3. Schaeffer的神學:在神學思想指導方面,1970-80年代,基督教神學家弗朗西斯薛華(Francis Schaeffer)強烈主張基督徒需要進軍世俗文化,他認為世俗人文主義在美國的法律和政府中已經嵌入了 反基督教的哲學,因此基督徒必須反擊。福爾韋爾的做法,部分靈感是來自薛華。
  4. Reagan的折衷模式:1976年總統競選中,福音派支持卡特(Jimmy Carter),卡特是浸信會基 督徒,他承諾會恢復美國政治的道德標準。此外,卡特許諾,如果他當選,他將召開一個會議,研究聯邦政府如何能夠支持美國的家庭價值。入主白宮後,卡特舉行了這樣的會議,但會議組織者拒絕定義家庭為異性戀、雙親家庭。基督教右派對卡特感到失望,1979年轉而支持另一基督徒候選人–朗諾雷根(Ronald Reagon)。雷根在總統競選期間向保守派作出許多承諾,包括反對墮胎和支持在公立學校祈禱,在政策上卻幾乎什麼都沒有做過。相反,他提名的最高法院法官奧康納(Sandra Day O’Connor)是支持墮胎的權利(pro-choice)。雷根採取的是折衷派的立場,不想表現得與基督教右派太緊密而破壞平衡,因而採取了相當大的努力,去聯合藍領工人和溫和的共和黨人。1999年基督教右派作家卡爾托馬斯(Cal Thompson)重新審查這段歷史,他聲稱「二十年的戰鬥沒有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5. Robertson的參選運動模式: 基督教廣播網(CBN)創辦人帕特羅伯遜(Pat Robertson)牧師是另一個對雷根失望的右派領導人,他認為與其支持另一個基督徒候選人,不如自己在1988年參加競選總統。這場運動導致了基督教聯盟(Christian Coalition)的創立,這運動是共和黨在1994年的選舉中接管眾議院,和小布什(George W. Bush)於2000年總統大選中勝出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