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égories
News and politics

[文摘] 回應新加坡:臺灣人才流失的原因

Referral Link: http://www.8z1.net/a1333852188.html

最近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的一席演講提到台灣人才外流嚴重,戳中臺灣痛處。過去兩三天各界從政府高層到輿論界都在檢討,可謂「尚達曼一句話 台灣人才雞飛狗跳」。然而包含勞委會在內的主流意見都將問題指向薪資過低,殊不知在眾多造成經濟發展失衡的因果鏈當中,工作起薪低只是浮上抬面的冰山一角。

臺灣的產經發展前景值得擔憂,有諸多環節需要檢討分析。

首先是「財團政治」。個人很早就指出台灣以企業內債(對比南韓的國際銀行外債)養成的的發展模式。是造成現下國、民兩黨政策都向財團靠攏的歷史成因。長期以來產業結構缺乏左派的政治關懷,民運和工會不成氣候、也沒有法令保護。這部分屬於歷史共業,其利弊臺灣只能概括承受。但假若財團和科技大廠能發揮企業責任和良心,對外帶頭衝出臺灣品牌,對內保障受薪者生計,則臺灣也可以在全球化高增長模式外取得另類的穩定發展。最需要注意的只有控制尖端人才外流失業問題兩項。

然而,以台資為主的貿易經濟,由於早期的代工市場近年逐步被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吃光,已經陷入了產業危機。由於國際認同的情勢不明朗和英語能力欠奉兩個因素,臺灣要轉型模擬新加坡或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模式」將難以為之,當前能夠效法的只有日本和南韓的「產業升級模式」,主打服務、創新、品牌、專利、高科技。

這也是當前檢討下的共識。但若讓我們進一步分析,臺灣的產業升級有四大、或五大限制是明顯可見的

第一點必須指出:「企業缺乏格局和遠見、不知把餅做大,只會對內壓榨勞工剩餘價值,以代工和國際間削價競爭( »costdown »)模式求存」,不思突破,絕對是窒礙台灣整體發展的主因。

當企業用$22,000的大學畢業生底薪聘僱年輕人,超高工時,一面批判「大學畢業生什麼都不會」,卻又無法提供完善的職場培訓,希望有優質人才橫空出世並不切實際。

企業和政府都必須認清,由於臺灣的教育模式死板,不善於培養靈活變通的人才,「高工時、低回報」更是對領導及創意人才養成的負面環境。台灣企業應該效法外資留住人才的方式,從大學時開始培訓及挖角,並且以創新思維、跨界合作、在職進修、和分紅獎勵制度等幫助建立優質企業對內文化。

第二,政府對創新技術的研發和青年創業的政策法令迂腐陳舊,技術官僚仍停留在早期製造工業的發展思維。

包括這幾年政府輔導的科學園區、還有生技廠,其實技術程度都只有低劣的代工層級。 更慘的是有很多是台灣設計, 然後廠設在中國, 只能賺三角貿易差額的空殼企業。有真正自己掌握到關鍵核心技術的台廠、能到台積電(TSMC)這種,在該圈內技術水準是領頭羊的公司已經愈來愈鳳毛麟角。

因此,當鴻海總裁郭台銘批判「台灣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只想開一個咖啡店為滿足」時,殊不知,有年輕人想要透過網路賣食補藥膳,政府衛生局、地方行政機關便以各種制度性的理由阻擋。有年輕人想要創立車身彩繪工廠,現行法律不清不楚,值勤的警政單位可以純粹隨心情針對上路的塗裝車種開罰。多年前親人曾在臺灣創業做跑車進口貿易,更是遭遇技術官僚們外行充內行,以一個急躁不健全的「新頒油耗法規」就卡死這些高級跑車掛牌登陸的可能。

在企業、政府的雙重夾殺下,敢做夢的年輕人愈來愈少。

第三,如果再考量「土地寡佔」的問題,恐怕郭台銘還得再次自我掌嘴。因為這意味著年輕人連咖啡店都開不起了。土地和房產被被用來囤積和炒作,而不是給市民居住和發展工商實業。土地寡佔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背離亞當斯密古典資本主義下增生的一塊突變腫瘤;是銀行、財團以炒地皮、以「買空賣空」的虛擬金融經濟操作淘空實業的沉痾。

這個問題目前在中港台三地都很嚴重。土地寡佔意味著創業門檻的提高;年輕人不論是想要開機車行、糕餅店,早餐店、咖啡店、KTV、服飾店、小貿易商行、或加盟速食業,都因為高租金與酬庸而變得非常不易。只有少數能扳動政策天平以及集資能力夠強的集團能夠從事創業和開發。

面對這個問題,有為政府應該以政策補助干預,實施創業租稅津貼,並放鬆法令幫助新興產業取得實業需要使用的土地。

同時,網路將是另一個突破口。在現況改變之前,網路世代曉得「窮則變,變則通」。不論集資、銷售、文創發表,用網路「在家創業」也不無可能。過去十年在交大發跡的的「無名小站」(因使用學術網路謀利也起了爭議),和最近才公開運作的「嘖嘖zeczec」都是網創的實例。

最後一個是「全球化的影響」。

最近一家知名的新加坡商來台辦理校園徵才活動,明言工作內容是新加坡同等學歷(公立大學畢業生)者不大願意做的,而「台灣應屆畢業生起薪低且會中文」,是這次跨海徵才的主因。當南韓仁川機場、新加坡的賭場以$50,000台幣的月薪條件吸收台籍的初階工作人員,立刻吸引了大排長龍的面試人潮。這些趨之若鶩的年輕人殊不知,他們填補的不過是當地有競爭力的人才剩下的飯碗,所謂的「五萬高薪」,不過是當地進用自家大專人才的六成起薪。這些都說明著臺灣下一代正淪為「台勞」的艱困處境。

台灣與中國大陸在當前全球化競爭的差異是,中國在大批低階勞工之外,還能吸引高階菁英人士以及龐大資金進駐,人才永遠能在這種環境下冒出頭。台灣已經喪失這方面的競爭力了。

許多人提出,面臨全球化的挑戰,臺灣卻長期陷入大量虛耗與內鬥,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對比亞洲其他三小龍:韓國人的民族團結、香港人的功利與靈巧善變、新加坡人的嚴明自持,臺灣人族群及門戶之見深、自卑情結嚴重,見不得自己人好,政治意識型態掛帥的媒體和輿論風氣,都亟待從根本改革。

反過來說,如果22k的薪情持續,許多台灣人除了前往海外做台勞之外,未來或許會出現新的選項:即港資、陸資、韓資、星資等將來臺灣跨海設立製造工廠。以「港幹」、「陸幹」、「韓幹」、「星幹」管理臺灣這些低階勞動力。 如果台灣的資方和財團不懂得珍惜人才,我們的青年勞動力在全球化下自動淪為「新無產階級」的時代,恐怕就在不遠的將來。

縱上所述,靈活及實業導向的政策思維,啟發性的教育、和有責任及遠見的企業文化、重金延攬外籍高階技術與決策人才(如大學教授、外籍球隊教練、企業經理人)與本土人才同台良性競爭、網路創意的發揮、智慧和超然的左派聲音,都是關鍵改革要素,需要高位者重視。

25 réponses sur « [文摘] 回應新加坡:臺灣人才流失的原因 »

現在的問題是,文官不懂民間;政務官只管政權保衛;學者教授只守著、扒著國科會等等的補助;企業,只看短期利益、官、銀給利。所以台灣真的很糟糕。

建言是?光說哪裡不好誰都會說,但應該要說的是要怎麼做可以解決困境,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請問政府官員的腦袋是幹甚麼吃的 ? 建言 ?! 沒建言就不能說不能批 ? 甚麼邏輯, 要不他們下台我們上去 !

這麼說吧,這篇,我的讀後心得,肯定有髒話,管你要做出什麼查封帳號的,一定會有髒話…

以這篇文章而言,有幾個原因,是現在企業當成「減少成本」的原因…而有另外幾個原因,則有著不想冒「機會成本」損失的原因…

最簡單的是,近年來,我不管有無工作,去面試時,我通常在允許發問時間,第一個問的就是:「有沒有新人的教育訓練」之類的…但我千篇一律聽到的回應是:「我們強調的是做中學…」

幹!(台灣最有魄力的壯聲詞)做中學?那個不是做中學?以為教育訓練完後就什麼都會啊?何況是沒教育訓練的工作…

難怪,每個企業很重視的是「有沒有工作經驗」…全都是一樣,操你媽的不想自己花費教育訓練的成本,這種心態對嗎?

土地少、創業政策爛,這些我們都知道,我也曾想過要開個桌球館,給大家來打球啊!但他娘親的我就是沒錢買地沒錢蓋館,更沒錢經營啊!政府補助的創業基金是夠用哦?

如果你有夢,想去追夢,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先學會準時上床睡覺,再學著去做夢,如果,沒辦法準時睡覺,勸你別做夢,乖乖的當狗奴才就好了

再來是薪資,薪資,幹!什麼叫薪資?台灣薪資好嗎?和工作成正比嗎?今天,各家企業都不肯出錢,不肯讓底層員工享有該得到的報酬,這是件很糟的事。

順道一提一件我大一時的事,那時有堂課叫「管理學」,教授要我們分組討論,假設我們開一家公司,要用什麼方式徵材…那時我們組別找到了一個很妙的網站,是政府的,上面有各種職位合理工資…最簡單的,一個櫃台的兼總務,合理工作,大約都是35000起跳…當時教授看到我們組別給的工資,笑著說,我們這種可能想太好,而當我們拿出網站證明之後,教授的臉色出現了驚訝以及羞愧…我不知道教授在驚訝、羞愧什麼,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媽的老闆們不願讓奴才們知道這種行情,而奴才們也沒人知道這種行情…只知道「反正你不做這工作,後面排隊的還很長」

再加上這個觀念:「分配給每個人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在下班時間內準時完成,那就是沒善用人力資源。正確的人力資源使用,應該是每個人在下班時間之後,還加點班」

幹!有這種說法的哦?今天我能力好,但我職務沒那麼高,我的工作就是這些,我不準時做完,我加班做什麼?更何況我加班久了,主追又會說:「你能力是不是不夠?怎麼每天看你加班?」幹!這什麼鬼啊!

還有,現在的在職訓練,說真的,企業提供在職訓練之類的,算是一種工作上的學習和長進,有適當的學習課程是好的,但為什麼現在全都變了樣?全是員工要自行去考研究所,彷彿不上研究所,就是不上進一樣…幹你娘親的,厲害的你自己每天陪員工加班,還不是打混那種加班,加班之餘還真的去上研究所;不拿榮譽學位,真材實學的,不因該地區你的企業是該方面的老大而讓教授給你面子給你學位,然後學位一個拿過一個,有辦法這樣,再叫員工去拼嘛!

這裡,我想提一個很怪的事項…先前我就說過,我在找工作時,其實也投了不少的大企業,很怪的是,他們的職缺,總是從某年某月開始…一直到你去點選奴隸銀行網站時還存在的…

你覺得那種職位,除非你有名氣有背景,你工作經驗夠強大,不然應徵得上嗎?

人才流失,錢是一個因素,雖然如學者、觀察家所言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因為大家摸不清整個大冰山是怎樣的,所以對有露出來的先做調整,難道不好嗎?其他的工作狀況、工作環境、進修機會、錄取限制,在在都是,如果今天能把冰山路出的角先削掉,那在沉船之前,或許大家還有機會在平坦的冰山上生活一陣子,學會如何在冰山上生存,以及再造船或等人來救援的機會…這樣不是個過渡嗎?總比撞上冰山全部死得一乾二淨還令人甘願吧?

最後附帶一提,油電雙漲,許多社福團體叫著要納入優惠範圍,我很不以為然,畢竟壓榨員工時,社福團體也從不手軟,既然如此,要死一起死吧,幹你娘親的只想得利益的社福團體!

企業和政府都必須認清,由於臺灣的教育模式死板,不善於培養靈活變通的人才,「高工時、低回報」更是對領導及創意人才養成的負面環境。台灣企業應該效法外資留住人才的方式,從大學時開始培訓及挖角,並且以創新思維、跨界合作、在職進修、和分紅獎勵制度等幫助建立優質企業對內文化。

如今來,我也只找到這個了…剩下簡介: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5159&CtNode=1681&mp=1

還有這統計表:

Cliquer pour accéder à 24231652271.pdf

我是做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相關的…看到了嗎?平均最少都有5開頭,可是基層領不到35000的是大多數…這還是將專業人員較高的薪資算進去…這5開頭從哪裡來的?我真是摸不著腦袋…

補充說明一下:我大一時做的報告,找的也是主計處的資料,那是個網頁,可以點選想知道的行業或是職務,他會告訴你第一年無經驗者的平均薪資…並且會有逐年增加的算式和金額…只是最近也找不到,就先用這個頂著,等找到時再補充上來…

拿無名小站當作網路創業成功的例子? 麻煩去做點功課再來

無名小站 當年會成功 最主要的原因是:

1. 網路用交大的T1學術網路線路(免費)

2. 硬體跑去吃交大資工系計中的資源

這種超級特例可以拿來當成功案例? 真可笑~

無名小站 當年會成功 最主要的原因是:
1. 網路用交大的T1學術網路線路(免費)
2. 硬體跑去吃交大資工系計中的資源
這種超級特例可以拿來當成功案例? 真可笑~
是這樣嗎?那怎不再拷貝幾個出來? 「利用」是事實,成果是事實。看看臉書怎來的?不也是這樣?怎麼不出一些 eyeboll, mouthbox, noisetop………., 我也笑死了。 空嘴咬舌真的很容易

有關無名小站,我提出幾個點
1.創業時候提供足夠的流量、空間,打趴同期的blog業者,如pixnet、xuite、yam天空
2.成長到一定規模,架在交大的機器開始飽和。開始和會員收vip說提供更好的服務
3.收vip就算是商業行為,也被人抓耙子,所以決定搬出去成立公司。搬到giganet那段時間頻寬限得很慘,網友罵聲連連
4.最後直接賣給yahoo,至少yahoo的機房在hinet

平心而論,請問無名小站究竟贏別人在哪裡?
如果創辦人不是讀交大,他還會如此成功嗎?

Poster un commentaire 我有話說